郑孝胥的诗词作品(共830篇)
- 樱花花下作·其一
- 樱花花下作其二
- 春归
- 樱花花下作其四
- 秋分
- 登黄鹤楼
- 樱花花下作其一
- 阅白诗简简吟因吟四句
- 从广雅尚书登采石矶彭杨祠
- 樱花
- 樱花其二
- 吊日本大将乃木希典诗
- 樱花花下作其三
- 送子培北上
- 题徐又淑女士画像
- 耆寿民属题独立苍茫自咏诗图卷其二
- 桃花涧有石刻非人间三字
- 蕉竹
- 夹竹桃
- 望月怀沈子培
- 庚午二月初九夜
- 杂感其二
- 题怀素自叙帖
- 刘聚卿属题文徵明石湖画卷卷中有张文襄乙未十月题诗翁文恭庚子四月和文衡山三诗
- 马仲莹属题晏元献遗集
- 吴仲珺求题王忍堪书册
- 栩楼燕集赋文山蝉腹研石斋断碑研
- 卓君庸求赋柳梅诗
- 长尾雨山招游天满宫金阁寺遂至岚山
- 夜起庵杂诗其五
- 伤逝其一
- 十一月四日始乘飞机其一
- 十一月四日始乘飞机其二
- 答张岱杉
- 送长尾雨山北游
- 杂诗其六
- 八月三日飞行自承德历榆关至锦州
- 人日晚霁和宝瑞臣
- 陈文忠公挽诗
- 吴菊农七十寿诗
- 四月二日曾刚父招集崇效寺
- 又题雨山所藏黄石斋文治论卷子
- 张钧衡为母造长生砖塔且摹刘诚悬所书金刚经于石求为赋诗
- 六月十七日挟味荃贻书彦强三贝子园观荷
- 恭题御书为刘徵如京卿作其八
- 示女景儿垂二首其一
- 十一月二十二日出京道中杂诗其十六
- 青厓雨山竹雨香城夜饮其一
- 为王幼霞阁长鹏运题易安居士小像
- 海藏楼杂诗其七
- 微月
- 题陶斋所藏瘗鹤命水拓本
- 二月二十一日又至南京
- 偕郭侗伯周立之郭筱麓登中原高台
- 消寒会示坐中
- 愚园小饮罢复过张园
- 二月初五日内务府夜直
- 赠严复
- 题孟莼孙新著广西边事旁记
- 九月八日
- 元旦试笔
- 登摄山最高峰
- 六月二十一日愚园集欧公生日
- 三月十一日独游龙华看桃花
- 市楼有号新世界者八月十四夜与聘三锡之鉴泉共饮玩月
- 和韬庵元旦韵
- 十二月廿六日天未明其一
- 杂事其二
- 风雨花尽
- 买花二首其一
- 买花二首其二
- 夏至
- 咏月当头
- 磨墨
- 四月二十日渡海其四
- 四月二十日渡海其五
- 四月二十日渡海其六
- 耆寿民属题独立苍茫自咏诗图卷其一
- 戏失孟莼孙其二
- 偶忆刘梦得诗
- 高子益五十生日其一
- 高子益五十生日其二
- 潘弱庵招游极乐寺余以事未至其一
- 潘弱庵招游极乐寺余以事未至其二
- 舍饭寺
- 题沈文肃书扇
- 题林学衡诗本其一
- 王道其一
- 刘左泉遇盗诗
- 二月廿四日归海藏楼花已半残其一
- 夜起其六
- 卓君庸用笔九法
- 程白葭求题周璕画龙
- 黄黎雍千华觅句图
- 侗伯立之向元同游柳墅公园
- 杂诗其四
- 王病山七十生日
- 华严瀑
- 侗伯立之立庵同出观荷
- 住山
- 题同甲吟草旧作
- 人日遗章行严
- 残夜
- 宿日光山半米屋湖楼
- 越比睿山至根本中堂日吉神社诸寺
- 题飞鸢海日
- 三月初一晓
- 花下又作
- 二月廿四日归海藏楼花已半残其二
- 闰六月廿四夜望月其二
- 陈母刘夫人七十寿诗
- 夜起其五
- 杂诗其三
- 十八日
- 二月初六日进呈二诗其二
- 立秋
- 赠溥俊之侍中赴日本
- 陈省三重宴鹿鸣诗
- 伤逝其二
- 赠宪有之
- 曹纕衡昧爽见访其二
- 龙王堂水源地
- 答郭筱麓
- 江知源连山村诗
- 程子大颂万鹿川图
- 王君九求题胥江屏迹图
- 樱桃花下作
- 二月初六日进呈二诗其一
- 瓜尔佳惠兴女士事略书后
- 廿三夜
- 十月初九日侗伯立之向元同游罗氏菊圃
- 万公雨求题画狗
- 赠息存
- 士夫二首其二
- 夜起庵杂诗其三
- 七月二日偕查峻丞郭啸麓唐立庵刺船淼薮
- 王雪澄八十诗
- 胡琴初五十诗
- 四月二十七日孙师郑邀集翁文恭生日分韵得荐字
- 汤山行宫
- 王逸塘五十生日
- 柳墅公园
- 十月初十日贵州丸舟中夜起
- 卓宣谋求为四十岁诗
- 廿五晓
- 孙母蝶异
- 夜起庵杂诗其二
- 蒯若木求题写经应瑞图
- 李建甫求题陈白阳石涛画册
- 三月初十日夜直其三
郑孝胥家学渊源
清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十二日,郑孝胥出生于苏州胥门,此时苏州正值太平军控制之下,当时父亲郑守廉正携眷避兵吴下。郑孝胥生未逾月,郑守廉便率全家回到福建老家,自己仍入京供职。年幼的郑孝胥主要跟从叔祖郑世恭学习。郑世恭一代名士,长年担任教席,学识渊博。郑孝胥年四岁即入塾,从郑世恭授《尔雅》。郑孝胥除七岁进京侍父,至年十七返乡习举业这一段时间外,童年和青年大多是在福建家中度过的。十七岁时父郑守廉逝于北京,旋归里从叔祖习举业。郑孝胥所作制举文,郑世恭都详加指点。
闽中人士同气相求,对乡土之谊非常看重。郑孝胥处于“闽才独盛”的时代,这些在中国政坛、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的荐举和标榜对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沈葆桢即曾经聘请郑孝胥为他的幕僚。郑孝胥叔祖郑世恭与沈葆桢有交谊,郑孝胥代郑世恭拟沈文肃祠联有“入山犹近故人祠”句,郑孝胥挽郑世恭诗又有“知己配文肃”的说法,说明沈葆桢对于郑世恭这位闽中名士曾倾心交纳。沈葆桢对郑孝胥颇为赏识,郑孝胥也自居解人。郑孝胥入沈葆桢幕时间不长,其详情由于日记网如,也不得而知,但沈葆桢对郑孝胥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郑孝胥除经常与叔祖郑世恭谈文论道以外,也时时听从林寿图的教诲。林寿图在闽中掌教席多年,郑孝胥等人蒙其教诲,在诗歌方面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光绪五年(1879)九月,郑孝胥“娶庐江吴光禄赞诚次女。”此时,吴赞诚署福建巡抚,兼船政大臣。郑孝胥此时丧父已三年,距中举尚有三年,因何而成吴赞诚乘龙快婿,其详已不可得知。值得注意的是,郑孝胥有过担任沈葆桢幕僚的经历。吴赞诚长女嫁给李鸿章四弟李蕴章次子李经邦,而李鸿章长兄李瀚章则与吴赞诚同时拔贡。郑孝胥娶了吴赞诚次女,就意味着他跟当时最煊赫的李氏家族建立了紧密的关系。这令郑孝胥受用非浅。吴赞诚之子学廉、学庄、学恂都与郑孝胥往来密切。其中吴学廉,字鉴泉,娶李鸿章六弟李昭庆长女为妻,光绪十六年举人,曾任李鸿章所创办之金陵制造局总办、江苏淮扬道。吴学廉与郑孝胥交情深厚,郑孝胥曾受其聘,“授二子读”。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吴学廉兄弟始终与郑孝胥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郑孝胥科场多舛
光绪八年(1882年),郑孝胥中福建省乡试解元。光绪九年(1883年),郑孝胥赴京会试。由于早有文名,复有解元之荣,郑孝胥在旅京闽乡人中颇受瞩目。舆论的好评依然如潮。郑孝胥去拜访编修杨颐,是郑守廉旧交。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郑孝胥居然名落孙山。这一变故对如日中天的郑孝胥是个沉重的打击。当年年底,他来至庐江岳家,授读内弟公子。
光绪十一年(1885年)返里,春闱不偶的阴影让他滋生了感伤的情绪。不数日,郑孝胥就在陈宝琛的推荐下,前往天津,入李鸿章幕府。在李鸿章幕郑孝胥与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罗丰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极为投契。光绪十二年(1886年)郑孝胥再赴试,好友中冯煦、沈子封、罗尔颜皆中,而郑孝胥依然名落孙山。在接下来的郑孝胥三上春官,但皆不第。
光绪十五年(1889年),郑孝胥考取了内阁中书,为翁同龢得意门生,以经济文才,扬名一时。当年秋间,郑孝胥以中书改官同知,分发江南。光绪十六年(1890年),郑孝胥入北京,充镶红旗官学堂教习。对于这一教席,郑孝胥很不满意。生平抱负无从施展,令郑孝胥非常苦闷。官学教习对他来说,实在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郑孝胥渡日任职
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鸿章之子、出使日本大臣李经方奏调郑孝胥东渡,出任驻日使馆书记官。四月二十二日,郑孝胥登舟离沪,途经长崎、马关、神户,二十九日抵达横滨。抵达不数日,李经方就与郑孝胥“商发奏调之折”。李经方对郑孝胥颇为倚重。他以为当时在日本使馆中诸人,吕增祥事务繁忙,而其他各人都系文人,不谙公务,惟有郑孝胥可堪相助。李鸿章在致李经方信中,也盛称郑孝胥“文笔入古,人且清挺”。郑孝胥此前己以经济文才见称,到日本后,很注意了解日本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他或借或购得《外交余势断肠记》、《明治时势史》、《明治开化史》、《通议》、《政纪》、《江户政记》、《新策》、《读史赘议》还有日本舆图等各种日本书籍,对于日本著名学者赖襄子成、胜安芳等人的著作,尤其潜心研读。
郑孝胥在日本亦留心西洋之学。他请了英语教习,学习英语,同时购买西洋书册,在同僚帮助下阅读。在担任书记和筑地领事期间,郑孝胥主要是帮助李经方处理公文,甚至经常替李经方捉刀与日本文人进行诗歌唱酬。这些活动使郑孝胥得以间接接触到日本的政治文化界精英人物,如日本亚细亚协会会长长冈护美,以及后来权倾日本朝野的伊藤博文。在担任神户理事之后,郑孝胥独当一面,事务渐显繁忙,其中主要是处理华人在日本产生的民事纠纷。其次郑孝胥与日人直接交涉的活动也大大增多。在这些交涉中,郑孝胥表现出了过人的办事才华。
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因为内弟博泉为他捐了江苏同知,他提出辞呈,李经方当即挽留。当时汪凤藻曾有一份奏章上陈,请求清政府保留郑孝胥在日本的神户大阪理事一职,以处理非常形势下的棘手问题。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长期的外交生涯练就了郑孝胥的政治敏锐力。由于工作的关系,郑孝胥对日本的态度逐渐由蔑视转为了重视。尤其是日本在朝鲜问题上野心逐渐外露的紧要关头,郑孝胥对日本局势格外加以关注。同年夏,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爆发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朝鲜,与此同时,蓄谋己久的日本立即依据此前订立的《天津会议专条》,派兵进驻汉城,形成军事优势。郑孝骨对此情形深感忧虑,认为“朝鲜乱益炽,香港疫转盛,皆非佳象”。对于媾和的乐观预测,郑孝胥深表怀疑。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海面突袭我运兵船,战争正式爆发。三天后,郑孝胥从报上了解了这一内容。不久,郑孝胥随李经方下旗归国,但对战事仍然非常关注。
郑孝胥归国之后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又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1898年起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汉口铁路学堂校长、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
光绪二十七年(1901),闽中闽中疫病盛行。郑孝胥兄孝思与子友荃相继碎逝,未几,长兄孝颖自沉于河。郑孝胥即赁屋迎两兄眷口至鄂署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郑孝胥随同岑春煊前往广西。
宣统三年(1911),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
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
1909年,曾任锦瑷铁路督办兼葫芦岛开辟事宜。
郑孝胥清室遗老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
1913年,筹办读经会。
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
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
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
郑孝胥热衷复辟
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伪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在伪满任职后,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
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2023-03-30失势;1936年后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
郑孝胥穷途末路
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郑孝胥死于1938年,散原老人是“七七事变”后,拒绝服药、进食,在忧愤之中过世的。